白蚁是三大社会昆虫之一,隶属于昆虫纲等翅目(Isoptera Brullé,1832),亲缘关系和蜚蠊(蟑螂)较近,亦被称为“社会性蜚蠊”。白蚁和蚂蚁、蜜蜂等其它社会性昆虫无亲缘关系。

全球共记录白蚁2761种,隶属于7科282属(Engel & Krishna,2004),中国记录479种(徐晓国等,2004)。全部白蚁均为植食性或食用腐殖质,在生态环境中作为消费者或分解者。白蚁在自然环境中白蚁将植物残骸带入地下分解,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。白蚁虫体营养丰富可食用,虫体、巢和巢土均可入药。白蚁中约有10%属于经济害虫范畴,可带来严重的经济危害,为大众广泛所知。

白蚁属于非常古老的生物,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,白蚁至少出现在距今1.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(Engel et al.,2009),由白蚁和蟑螂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。

图注:澳白蚁科和隐尾蠊科Cryptocercidae可能有共同的蜚蠊类原始祖先。当它们的祖先与鞭毛虫共生,获得了消化纤维素的能力以后,一支分化成了白蚁,一支分化成了隐尾蠊。


今天,活跃在热带雨林的白蚁依然是生态系统植物残骸主要的分解者。在亚马逊terra firme热带雨林(Amazonian terra firme rain forest)里,大约1/3的动物生物量(entire animal biomass)由蚂蚁和白蚁组成,每公顷土壤中含有大约800万只蚂蚁和100万只白蚁(Hölldobler and Wilson,1990)。白蚁主要是素食主义者,在热带地区,白蚁是朽木和枯枝落叶、腐殖质等纤维碎屑的主要降解者(Wilson,1971),一些白蚁能够在巢穴中培育真菌获取“蘑菇”食物,不过它们使用的菌种和蚂蚁家族的切叶蚁所使用的菌种极为不同,因此它们应该是各自独立演化出了这种农业生产模式。

白蚁的神奇不止于此,

一个白蚁的巢穴可以居住上几百只到几百万只白蚁,较高等的白蚁科昆虫的巢穴极为巨大和壮观,甚至成为了热带非洲的标志性景观之一(Hansell,2007)。如果把白蚁放大到人类的尺寸,整个巢穴就有大约一万多米高!而我国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海拔还不过1532米,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也只有8848米。而这样一个庞大的巢穴竟是白蚁口衔泥土混合唾液,一点一点堆起来的(冉浩,2009)。



图注:放大之后的白蚁巢穴和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建筑做比较。

土栖白蚁巢穴的觅食通道也具有几何的原理,有利于其高效的找到埋藏在土壤中的木材资源。科学家已经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几何运算模拟这一过程(Nan-Yao Su et al.,2004)。

白蚁作为木材的分解者,在热带和亚热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它们的存在加速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,使生态系统维持健康。但是,白蚁的这一特性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,被视为“害虫”。我们不赞成将昆虫划分成害虫或者益虫这种说法,我们认为,任何物种都有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,而这种作用往往不可替代,一些物种固然在短期利益中对人类造成危害,但其长远的或者全局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。害虫之所以为害虫,只因为其有利的方面尚未被人类充分发掘。我们支持对造成危害的白蚁进行消除,但不支持在广大范围内展开物种的灭绝行动,也不支持治灭机构只强调其害处而完全忽视其生态意义。